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来自经济学理论的职业发展启示实录



【讲座】来自经济学理论的职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日益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金融业正逐步向世界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也进入中国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向综合性发展:这不仅影响到包括传统的数量分析、公司财务、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等专业,大量法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被引入金融业。在这里,金秋十月之末,光大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老师将由人民币国际化、银行体系改革和金融危机等问题展开,深入分析金融业的职业储备,为同学们提供专业的全方位的信息与经验。聆听来自业界最真实的声音,让进入金融业不再困难!

【邀请嘉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徐高

徐高,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加入光大证券前,他曾在瑞银证券、世界银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任经济学家。徐高目前还是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华尔街日报中文版”、“财新网”、“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徐高拥有北京大学颁发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以及西南交通大学颁发的工学硕士、学士学位。

【主要内容】1.人民币国际化 2.中国银行体系的改革 3.2008年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发生时和发生后的世界经济 4.进入金融业需要做什么样的职业储备(重点)

【讲座地点】: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402


【讲座时间】:10月30日 晚 6:30-8:30


 

——演讲内容——


徐高: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来自经济学理论的职业发展启示》,讲我的一些感受吧。很多同学想知道有关中国经济的问题,我觉得如果对中国经济感兴趣,可以到我的课上来,周一下午和晚上有课,一个星期都讲不完中国经济。所以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职业发展方面的心得、体会,当然也有一些教训。

  我先从我的个人经历跟大家介绍。我是2006年从CCER,就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毕业的。毕业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在业内有一些工作,我从2004年的时候就开始实习,开始做助理,然后博士毕业后到世界银行,然后做高级经济学家一年,到光大证券开始做首席宏观经济师,后来是首席经济学家,三年多了。我也就是毕业了大概五年左右。

     看起来好像职业发展历程比较顺利,我也觉得还好,找的工作似乎都不错。刚开始我就觉得多同学,包括一些朋友就问,我找工作有没有什么诀窍。其实我跳的工作也比较多,工作大概不到十年,换了好几个,每一次换工作都是往上走的,都还是有进步的,当然就会有人问我诀窍在什么地方。开始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我回头一看都是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这个路径其实就是一些随机的因素所形成的。比如说我最开始读了三年博士,突然有一年中心一个管行政的老师就告诉我,说“你到我们办公室来”,问我愿不愿意去世界银行实习,然后我就去了,他们正好有一个人走了,要人要得很急,他们和中国政府有磋商机制,然后我就留下来,到那儿干了两年。我快毕业的时候很难找工作,突然有一天我在IMF的老师就问我,说世界银行那边在招人,招人的是他的朋友,问我愿不愿意去试一下,跟世行老板一聊,就对上了,就把我招进去了,其实世界银行的职位是需要五年工作经验的,但是他破格把我弄进去了。从世界银行到UBS更巧,说你有机会要不要去,我就去了。

     所以其实都很巧。你说经验在什么地方,我就想说其实是因为运气比较好。都是学经济学的。后来没有人问我怎么找好工作了,但是我其实真的想通了,确实有很大的随机的东西。但是在随机因素的背后,有一些确定的因素,其实是可以抓住的,或者说理解为成功的秘诀都可以。


 

     随机游走

        讲到这里我要跟大家讲一个经济学的模型或者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随机游走,是带漂移的。怎么回事呢?很简单,你扔硬币,如果是正面的话你往左走一步,然后背面就往右走一步,你走的路径就是完全随机的,完全随机因素所产生的一条路径。我们一般把股票价格理解为随机的。每次你在扔硬币的时候,你就决定你往左走一米还是往右走一米,走的同时你往左迈五厘米,每次扔硬币之前你确定性的往左迈五厘米,然后你再扔,决定你往哪儿走。所以你发现这个五厘米和一米比起来,那是非常微小的。其实根本看不到这个五厘米的效果,你能看到的只是大量的随机因素。但是如果你的时间足够长的话,比如说我扔一千次硬币,五厘米乘以一千是多大数?几百米就有了。这个时候当你扔的硬币足够多,路径足够长的时候,你会发现五厘米这小步累积起来会打败所有随机因素。剩下的只是你每次五厘米这一小步累积的。所以如果两个人都扔硬币,但一个人往左走了五厘米,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两个人差很远,每次坚定的走五厘米的这个人,会比另外一个人往左走的远很多。

  所以从短期看你看到的都是随机因素,突然一个随机因素过来让你的好运气化为乌有。但其实我们当你时间足够长的时候,你的微小坚持就会打败不确定性。所以说我的职业发展比较顺利,你能坚持的时候就要坚持,你不是坚持那个随机因素。真正你能够坚持的,只是每天,每一步的时候我坚定地往左走五厘米,哪怕我走了一步被打回来,或者我不走的话,我也随机地往左走五厘米,没关系,不停的坚持下去。时间长了以后你发现确定性的努力打败了随机因素。

  我后来想清楚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一直都在坚定的朝着我选定的方向在前进。所以每天可能付出的努力,得到的收获根本都看不到,但当你时间足够长的时候,你就会走出一条别人达不到的路。我觉得这就是成功的例子,不要在乎随机的因素,好和坏都没关系。我们每天要掌握着一丁点确定性,哪怕再微小,只要时间足够长都可以。所以对在座的这些双学位的同学们来讲,其实大家的路还很长,你们现在所能够抓住的这些东西,我觉得就是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然后不用担心,其实时间不需要太长,几年之后你就发现各种机会就来了,所以只要做好自己能做好的,能够坚持住的,然后让随机因素来为你塑造这条路径来。时间长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是你的决心和努力,最后完成了你的路径,只不过短期看起来像是随机因素所产生的。这就是我跟大家讲的第一个道理——随机游走。你应该抓住的就是那确定性的一小步,我把它叫做成功的秘诀。
 

     比较优势

  第二个,我问过我们的主持人,同学们都关心什么问题。有一个问题,我们双学位的同学比较纠结,两个专业,到底在两个专业之间如何抉择,我很能理解大家这个问题。老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当然现在男女都怕入错行,如果入错行你会很悲哀。面对职业发展方向的时候会有不确定、纠结,我觉得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会把这种选择的纠结当作是好事情,不是个坏的事情。这就是我今天讲的第二个道理,就是“比较优势”。我们的同学都应该知道这个,比较优势是什么意思呢?你这个分工,国家经济的分工会把你分到你具有比较优势的那个行业里面去,或者产业里面去。

  比如说中国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但就是劳动力很多,别的都没有,就是人多。所以我们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上面就会坚持,所以当时我们就大量地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那么现在你会发现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贵了,另一方面我们的投资越来越多,资本越来越多。所以我们的比较优势就会发生变化,因为我们资本的密集度在增加,所以我们的比较优势慢慢从一开始非常低端的行业转到高端的,比如你们现在看到耐克这种厂很多都在越南了,我们现在在做汽车、机械制造这种行业。所以比较优势是会变化的,你的比较优势取决于你的要素,但是你的要素会因为你的不断投资和学习发生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较优势可以动态地理解,称为“动态的比较优势”。  

  其实职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强化你在这个事业里面的比较优势,因为你在工作中不断地做的这个事情当中,大家都知道可以边干边学,你就越干越少,处理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社会分工就把你分工到那边了。但是我见到过很多看起来很成功的人,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有着不错的事业,有着很好的生活水平,但是他们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呢?因为他干的不是他喜欢的事情。他觉得这个东西干这个纯粹就是工作,而不是为了爱好。但是你要知道当你人生的职业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比如说工作只有十年或者二十年,一般正常人的物质需求都能满足了,你有房、车,然后闲下来的时候可以到处旅游,有和睦的家庭,有小孩,人生的一些基本需求已经满足了,除非你是要金山银山的,要去买私人飞机的话不可以,否则的话你的物质需求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这种时候你的工作带给你的效益,就会成为你整个效益非常的重要的来源。如果你纯粹就是一个挣钱的机器,而不是做你发自内心喜欢的事业,那么你从工作中得到的效益,这种状况就会长时间、大规模地降低你的爱好。但是那时候你工作的发展已经累计了很多年,你再去转行是非常困难的。你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发现你干的工作不是你喜欢的,但是很难改变了,那么你的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见过很多这样的。

  所以重要的是在于你所干的事情一定要是你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所以我们在选择职业发展路径的时候。我认为最重要的选择是要根据你内心的喜好,你喜欢这个东西,你到底喜不喜欢,你纯粹是把它当做一个谋生的手段还是什么,这是很大的差异。如果做你所喜欢的工作,那么它带给你的效用,我认为会大过其他很多东西。所以你选择各种各样的工作,我觉得一开始的回报,或者工作的强度,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找你喜欢的东西。而且喜欢的东西一般不是说你很早就能够知道你真的喜欢什么东西,你需要不断去尝试,不断去体验。可能有些东西在你体验过之后,刚开始你还觉得这可能是我的偏好所在,但你可能体验之后发现这并不是我所喜欢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再来看双学位的同学,它给了你一个深度体验新专业的机会,通过辅修专业的学习,清楚地了解经济学是怎么样的,不管是做研究还是到业界工作,大概地了解了,所以你体验了之后才能知道。这个东西大家不需要纠结,最后做选择的时候,就去选我喜欢的,不管别人怎么说。因为最后我们都知道经济学的市场很好,其实各个行业你的收入、你的回报,都和你的付出是相当的。一个同学毕业了十年二十年,不断在任何行业工作,其实大家的发展差不多。不要因为看某个行业挣钱多,你就要去,有可能过几年之后你就不喜欢了。比如我在考大学的时候是九十年代中期,当时生物很火,我们那级最优秀的同学都去学生物了,现在你发现这个专业出来找工作都找不到。所以这种东西你说不清楚的。但如果这个同学就是喜欢生物,就很喜欢搞这个东西,这就不重要了。

  所以双学位的同学有两个专业,你很纠结,没关系。你纠结到最后需要做选择的时候就跟随你的内心,但你有可能说我两个专业都不喜欢,怎么办呢?那没关系,再去找别的嘛,在座的双学位的同学都是本科生,你们太年轻了。我回忆我一直到研究生的时候都很混沌,不知道干什么。我在本科和研究生,在西南交大,学的都是工科,先学交通工程,后来学交通安全工程,反正学了半天就觉得这个肯定不是我的兴趣爱好所在,就觉得想转专业,我爸原来是做计算机的,然后我就转了,把计算机的所有证书全考了。后来发现当我把最后一个证书考完之后,我发现我对计算机没有兴趣,我的兴趣就是这个考证的过程,总有一个奔头,后来奔到最后发现没奔头了怎么办?那就没兴趣了。后来转,到处东看西看,到了几个大学转了一圈,后来到北大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觉得不错,再看经济学的书觉得有意思,所以才决定转到经济学。所以我转到经济学、开始正规、系统地学经济学的时候我都26岁了,是老博士了,也不算晚的。但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我喜欢的东西,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很庆幸,因为很多人到30岁还没有找到他人生的兴趣和意义。  

  所以我觉得对大家来说,其实重要的就是找到你内心真正的想学的方向和喜好,跟随你的内心,别听别人说什么,其实都差不多,你喜欢哲学就学哲学。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第三点,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该怎么做?我们怎么为我们未来的事业发展做准备。要给大家讲清楚这点还是要回到经济学,还是回到我们的比较优势。林老师讲过,他的理论大家都知道,“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每一步你按照你的比较优势来组织你的产业来生产,你会创造最大的价值,这样的话你的增长会最快,所以你开始是个落后的国家,你可能就先生产一些附加值比较低的东西,等你的基本密集度提高之后,你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你再换一种。一开始我觉得我们是落后的国家,要赶上美国和英国,我们就仿照他们,今天大家都看到后果了,甚至会导致几千万人非正常的死亡。所以真正快速的增长是沿着你的比较优势在发展。

  其实人的发展也是一样的。我们在生命不同的阶段,比较优势是不一样的。当我们还在学校的时候,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学习。一方面你的能力不足,所以你做不了一些非常复杂的工作,也就意味着你学习的机会成本很低。另一方面大家在学校,特别是在北大,有这么好的条件,思维又特别活跃,记忆力特别强的时候,这种时候学习是事半功倍的。如果你这时候在做别的事情,你就赶超了,增长会慢了,比如现在我不学习,去实习,大量的精力去实习,其实实习你学不到更多的东西,但你恰恰放弃了你最宝贵的比较优势,就是学习。你现在不学习,说要未来补的话,那在未来你未必有机会和精力把你学习的欠缺给补回来。比如到企业里你说要把基础打扎实一点,那个时候你再回来学习,你要放弃的东西价值就比现在高很多,更何况那时候没有老师和学生,没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

  所以对于我们的同学来讲,我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把你的东西学好。然后说得俗一点,把你的分数尽量考高,你的任务现在没有别的,就是去取得尽可能高的学习成绩,这是我给大家提的建议。因为我经常招应届生,我的标准是看第一眼,一定看他的成绩单,因为成绩单这个东西它反映了你这个人的素质,说实话。你可以说我们学的东西都很无聊、很空洞,可能以后这些东西都没用。其实不是的,这些东西第一反映了你的聪明,反映了你的智商,也反映了你对学习的投入。只能是因为你比较聪明,又比较投入,才可能取得比较高的分数。所以我们通过分数,把分数作为一个信号来评价你这个人本身的素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学的这个东西,我告诉你,以我在业界这么多年的经验,我觉得确实非常有用。我在北大读博士的时候,我当时听过一个讲座,说现在是信息爆炸的社会,知识每多少多少年就翻一倍,所以学校学的东西很快就过时了,用不着。那个讲座我听了五分钟,我就已经很不舒服了,到第十分钟的时候我就走了。现在我回过头来讲那家伙完全就是在瞎说,他混淆一个概念,我们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不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人类智慧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面留下的结晶,是许许多多非常优秀的头脑思考所留下来的精华,所以其实你学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看。我们可以说不看书的人很聪明,智商三千,但问题是我们的教科书都是无数智商两三百的人,最后思考的成果融汇出来的东西,所以你发现知识这个东西非常重要。我在招学生的时候面试肯定会问一个问题,如果是做宏观研究,我会问他你记得最熟的宏观模型是哪一个,不管是哪一个都行,我就围绕这个模型问他们一个问题,通过问题我来考察他对这个模型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对我来讲我很清楚,这些理论实际上很有用。比如你来做经济分析,你不了解中国的现实,我觉得没关系,我带着你工作三个月、半年,就都知道了。但如果你说你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不清楚、不了解,我再手把手教你,用模型来做经济分析,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对我来讲我最看重的是你在学校里面理论的基础,学习的基础打的是不是足够的扎实,这是我最看重的知识。

  所以从这个角度你会发现,其实真正重要的,对同学们来讲都是学习。当然了,你也可以做一些实习,后面我会专门讲实习的问题,但是不要忘记你最应该做的就是学习,最应该做的就是考出尽可能高的分数。这是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告诉我们的,我觉得这是正确的,这是第三点。

     固定成本

  第四点,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纪录片叫《大故宫》,里面有一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故宫是几百年的皇室不断地修建而成的,故宫院子里面的砖要用很多,这个砖风吹雨淋的要换,所以最后大家回过头里看,什么样的砖是最省钱的?结果发现你用最好的料,用最好的工具烧制,不然总要换。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在微观经过学里面学到的,就是一个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我们做一个事情可以有两种做法,第一个做法就是先把固定成本搞好,比如说生产一个产品,花了很多钱去找一个流水线,当然这个固定成本会很大,但有了流水线之后,再去生产单位产品可变成本,成本很小,把机器放在流水线上就可以了,这叫可变成本很低,固定成本很高。但还有一个方法,来一个工作我就手工做,这样的话你的固定成本很低,可变成本高一点。最后你采用哪一种生产技术呢?其实取决于你要生产多少产品,如果说就十几个产品,那你可能用这种很低的固定成本,很高的可变成本的技术来生产,可能是省钱的。但如果你要生产成千上万的,你就发现可变成本高一点你就受不了了,你还不如一开始砸入很多的固定成本,把这个机房搞起来,自动化生产。所以取决于你这个产品的产量是多少。其实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就是在不断地做出产品,做出成果。而人生是很长的。这种时候,什么是最省力的方法?最省钱的,就是我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花很大的工夫把它做到极致,做好。做好了之后你就发现其实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很简单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做宏观分析的,尤其在我们业界做宏观分析,很重要的就是你要分析数据,这个数据是大量的数据,你要从数据库倒出来。所以我们观察的数据,我这里也不是要跟大家说,我们观察多少排列不需要说。我就告诉你我的宏观的数据库,做一个文件大的话可能几兆,我的库里有一个G,里面全是数据,所以你看我们需要处理的数据是多么大。那个数据处理起来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用非常疯狂的办法,赶紧把这个数据粘贴进来,一下子画个图,交差了。但是你会发现因为我们是长期跟踪这个数据,比如说工业增加值,如果每次都是把数据打开,粘进来,那你的精力,比如说跟十个二十个你可以这样做,如果工作是成百上千,就不能这样做。所以我们每次做的就是非常简单的折线图,我一定是用这种非常自动化的方式,把我的文件链接上来,然后进来自动处理好。这样的话你做一个图就会很慢,别人可能五分钟做一个图,你要花一个小时,把这个文件先建起来。但是当你开始跟踪的时候,数据很多的时候,你发现你只有这种方法才可以跟踪大量的数据,因为只有这种方法成本是最低的。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你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比如说你学一个东西,比如说宏观经济学,你如果只是说我把它学了就是为了要对付考试,考完了之后我就全忘掉了,那可能相对来说你花的精力就不会那么多。但是我前面跟大家讲过,这个知识是有用的,到现实中比如参加到业界的经济分析,你没有这些知识的储备是不行的,到那个时候你可能就要重新去学。那还不如你现在就下很大的工夫把这个事情做好,我觉得这样更省力。

  所以我觉得对同学们里讲,你只要想到你未来追求的是一个长期的职业发展路径,而不是短期的考试能过的东西,你就把你手头能够做的事情尽量的做好,这是我给大家提供的建议,也是从比较优势出发。就是把你应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这是你最快的发展方式。这是第四点。

     预算约束

  第五点,我给大家讲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我们的预算约束。我们都知道经济学,其实我们做的就是在约束条件下在去解最大化,所以在约束条件下选择对他最大的一点,很显然这个预算约束是直接的决定了你这个人的效率。约束其实在现实中,其实不是一个维度,有很多维度。比如说你这个约束来自于经济学,你的钱有没有,够不够。也会来自于你的时间,你有钱,可能没有时间,有可能来自别的东西,所以约束是非常多的维度的。所以我们就在这个非常多的维度所围的预算约束集里面去求去我们的最好和最优。你会发现有些人发展得很顺,没有发现沟壑。有些人好像总是要碰到一些问题,时不时要去处理一些紧急的问题。这两种人的不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我告诉你,这个和预算约束有很大的关系。就是你的眼睛看到的预算约束是什么?我们的预算约束其实是由很多的预算约束所围成的。但这些约束有些时候,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不一样。比如说当我们年轻,我们在学校的可能没钱,但是我有时间。到了工作以后,你发现你有钱了,没关系。但是你发现你收起约束不一样,你可能又没钱,又没时间。所以那些收紧的约束你会很清楚的感觉到你想买个东西就没钱,你马上知道这个钱就是约束,所以你会很自然的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这个约束上面。但问题是其实那些没有收紧的约束。以后健康会变成你很重要的约束,会想当时干吗那么拼命挣钱,挣钱都给医院买药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要顺利发展,除了要盯住你紧的约束,那些没有收紧的约束也是很重要的。在他们收紧之前这些往前推。所以为什么有些老人家说的话是对的呢,老人家会告诉你技多不压身,还有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这些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说你尽量的把你的预算约束往外吐。最后的时候你发现这些已经被我放得很松了,反过来如果你只是看到现在的约束,只是在这些约束里面下工夫,你就总是陷入到处理紧约束的状况中。哈佛大学有个教授得出了一个研究成果,有的同学越来越笨,一般来说各个约束都是收紧的,所以他各个约束都是收紧的,时候他的精力主要来应付这些收紧约束,达到他想要的目标。所以他就是在救火,总陷入在救火的过程中他的智商就下降了。我们的同学也是一样,你有时候要退后一步,你看到很紧急的事要做,同时看到相对没有那么紧急的东西也是要投入精力。

  为了你以后顺利的发展,眼光要长远,不要把眼光放在短期,短期觉得钱很少,我要多挣钱。但其实有比钱更重要的约束条件,比如说你的健康、家庭,包括你的学识。抓紧时间把你的学识给做上去,这是从预算约束得到的一个启迪。

  还有一个启迪就是怎么面对失败。大家谁有喜欢失败呢?但是失败又很难免,所以就是怎么面对失败。我们用经济学的语言跟大家解释一下,我认为的失败就是意味着你想达到的东西或者达到的成果,在你的预算约束之外,所以你达不到。所以失败其实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你了,哪些对你来说是紧约束。所以有些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一定很清楚哪些东西对你很重要,当你一帆风顺往前走的时候,你不可能发现这些东西很重要,你不知道很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等你出事了没人管你,你才发现它重要。所以这个失败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你的紧约束是什么,所以对于失败这种态度应该很高兴,不要消极的面对,你把失败看成一个指明你发展的机会,他告诉你欠缺什么,而且这些方面你以前根本就没有想到。

  其实对于失败最好的态度。第一,亡羊补牢。确保使自己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第二,原谅你自己。你不要老想着失败了,都过去了。要原谅你自己。只要能做到这些,我觉得这个失败的教训就得到了。

  所以我自己回想我自己的发展过程,我个人觉得凡是别人觉得我某一个地方做得不错的,我一般都能够回想起来我是在这方面吃过大亏的,一定是你吃过大亏,你才有印象,记得住,你未来才会很努力去改进它,才会把这个劣势变成优势,或者至少不再是劣势。这就是这么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给我们的启迪。

     有效市场

  现在再讲一点,有效市场。经济学市场是有效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价格充分反映了信息,所以价格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定价,我们是这样人为的,市场经济。那么你现在可以看到我们的市场确实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但是也不是差得特别离谱,还是比较靠近的。所以我在想,我们人其实就是像资产,所以社会对你的回报就是社会对你的估价。所以你说我想去一个很好的地方工作,我想有非常好的收入,非常体面的社会地位,这就是社会对你的回报。你要想社会为什么要给你这个回报?如果不是你爸是李刚,那一定是因为你自己对社会有贡献。

  所以巴非特的助手老搭档查理,他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你要想得到某件东西,最可怕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所以这个道理背后就是我讲的,有效市场。你想有很好的收入和报酬,你想让社会肯定你,但你要相信这肯定是建立在你的付出上,所以你想获得什么,你必须首先要想到我能付出什么,为什么我的付出配得上我的需要。所以想清楚这点之后,你就会从自己去找问题,你不会想说他比较好,是因为他运气好,不要这么想。我们说长时间之后,这个随机的因素都抵消掉了,随后长期的发展路径体现的是你自己本身的特质。所以你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和收入,首先来讲自己要硬起来,打铁自身要硬,就是自身能够做到对社会有贡献,那你就可以做。应该心安理得地享受社会给你的回报。尤其我们做经济学的,或者做经济分析,因为我们其实是个轻资产的行业,我们的回报大部分来自于我们的人力资本,来自于我们自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追求目标我认为就是独一无二的。我不是庞大机器上的螺钉,我就是我,有些事情没有我就做不成,只有你有底气说这样的话,你才应该相信社会对你有好的回报,否则人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请你呢?不要认为拿到这个工作,那是老板或者企业对你的恩赐,那不是。那是因为企业和老板发现了可以从你身上榨取到更大的价值。那是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

  反过来用逆向思维,什么时候我才会让老板给我很高的报酬呢?就是你能够为企业创造很大的价值,如果老板不给你,你跳槽就是了。

  大家现在在学校里面可能比较单纯,但是也有可能听到了社会上多么黑暗,我觉得这个是对的,社会就是很黑暗。你会碰到的,社会上是有坏人的,在学校里面你可能看到的都是好人,至少这些学校里面的人不会主动来害你。但你把社会完全就理解为丛林社会,理解为后黑的场所,然后总是处处去钻营的话,你就落在下层了。不排除社会有不公平,但大部分都是公平的。所以每个人的回报大致和他的贡献相符的。尤其在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其实是比较公平的。因为要想去到一个好的地方,先把自己做好,这是我想说的。

  最后一点,有人可能会说,我有能力,我水平很高,但是别人不知道。这个不知道,我空有满腹经纶,无处施展才华,怎么样?有人会这样想。我就要讲到一个不是经济学的东西,社会学的东西,叫做弱连接,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我就告诉你什么叫强连接,人与人之间强连接就是特别强的关系,我和我亲人,包括你和你非常亲密的师长,这是强连接,你们的关系非常亲密,相互之间知根知底。但是社会学里面有个学者叫邓巴,他提出了“邓巴术”,他就说每个人的强连接的个数不会超过150,如果你非常忙,加起来不会超过150个人,估计连150都不到,没有精力去维护这个强连接的关系,所以强连接的数目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现在世界有很多人,你通过强连接你能够连接到多少人?如果你把地球上的人都看成一个点,你怎么去连接这个点?如果是强连接的关系,两次也可以,可以通过间接的关系。但是你要注意到,每个人不超过150个强连接,所以你把这个过程四次五次之后,你能连到多少人,而且极其可能的是,跟你有强连接关系的人,跟你可能处在同一个小圈子,小阶层,所以你能够连接到的人是非常有限的。

  还有一种连接叫弱连接,我们之间可能有所了解,甚至都没有打过招呼,但是我知道他是谁,他的名字和职业我知道。比如我的学生有100个,我可能有10个能叫上名字,这就是弱连接,弱连接能够连接的数非常大。

  社会学里面还有一个理论叫做六度分割,就是通过这个弱连接连六次,你可以连到世界上70亿人里面的任何一个人,就是这个。比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和奥巴马,几步就到了,我和林老师是弱连接,因为林老师不一定能记住我。林老师和习大大是一个弱连接,相互都知道的,林老师还经常给他写报告。习大大和奥巴马总该算弱连接吧,三次到了。但是你说要强连接,我要找特熟的人,托奥巴马帮我办个事,这估计不太可能。所以其实对你来讲,你最重要的声誉是什么?是建立在你弱连接的。而不是说你妈说你好,这其实没太大用处,真正有用的是跟你不太熟的,了解你的知道都知道你很牛,这是跟你真正有意义的。

  1973年有一个社会家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做《找工作》,他连接了很多证据之后,他发现最靠谱的找工作的办法就是托人,就是走人际关系,这是美国,外国跟咱们中国一样都是靠人际关系。但是找的人都不是你强连接的人,都是弱连接的人。你发现这就是道理,你要建立的其实是在你的弱连接,跟你弱连接的这些人里面,他们心中你的口碑,这是最真实的声誉。这个声誉怎么建立?你跟他没有特别亲密的关系,他不会因为情感方面说你好。你只能打铁自身硬,你把自己做好,把你的能力提高了,然后周围的人才能认识到。有句话说有才就像怀孕一样,时间长了总会被人看到。你做好了之后,你周围人总有一天能发现你闪光点的一面。不用特别去愁,我怎么去展现,其实把你现在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在做的事情做好以后,我觉得就足够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从这个理论框架上我们来看实习,我的同学们去企业实习,企业实习很重要。你会说我们学到了东西,有一定的道理,你实习确实会学到一些东西,至少你了解这个行业有体验。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我觉得实习的价值在于,实习给你提供扩大弱连接关系网,事实上这对你非常有用,你这时候去实习,其实最重要的事情是在你实习的这个地方建立自己的声誉和口碑,因为你要相信这个实习的场所是有很多需要的,有可能是对一个工作感觉到空白。所以我觉得实习重要的信息在于展示自己。你可能觉得自己胸中有经纶,展示自己。很多同学把实习当成混简历的东西,这其实大大浪费了你实习的机会。如果这个实习你充分地用好,让你的领导认识到你的好,可能这个机会是很大的。可能这个单位没有机会,但是他会告诉别人,这是最重要的实习的价值。 

  从弱连接得到一点,回到了最开始,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就是做好你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对学生来说,现在应该要学习,应该做成绩,把你的成绩做得越高越好,然后确实有一些后黑,有一些钻营的东西,但是我觉得那些东西对学生来讲不需要把握。甚至以后到工作场合也不一定需要做那方面的事情。这就是我给大家来自经济学的一些职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讲到这儿我觉得同学们会觉得我讲的都是虚的,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在心中大声地呐喊:别老讲虚的,讲点实的!下面我给大家讲点实的——怎么去进到金融行业里。

  我觉得第一点,要了解这个行业,你首先要确定这个行业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前面讲过了。这个行业外表看确实挺不错,我给你讲这个行业好处在什么地方,第一,报酬是比较高的,在各个行业里面,我的统计数据已经无数次的验证了这一点,平均起来,你跟马云比起来你可能还挣的少。

  第二,变化很快,日新月异。所以在这个行当里面你不会很无聊,因为你总有新的东西来刺激你,来促使你去学习,我觉得这个非常好。还有在这个行业里面你去接触到社会各界高层次人的,高素质的人的机会有很多,企业的老总,政府里面的官员,甚至高官,你在这个行业里面,一个毛头小子,你进去才一两年,都有可能跟他们打交道。而且最后这个行业,在社会上听起来还挺不错,说我是某某金融行业的职工,人家不会用鄙意的眼光看着你。

  但这个行业也有不好的,压力比较大,肉体和精神上双重的压力。更不要说投行了,有些碰上项目要结束的时候,可能就没日没夜的干活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发数据,周末也发数据,你发出来之后肯定要写点评,要去评价这个东西,要分析,所以你平时基本上都还在工作,肉体上的压力很大。精神上的压力也大,你会呈现在一种事情永远也做不完的状态里。我个人现在都是这样我经常会觉得这个事情怎么可能做得完,咬牙切齿,还得做,总是这样的。然后你出去旅游,首先旅游的机会比较少,旅游的时候总担心是不是央行给我出了什么政策,时不时要查一查,发布数据还好,是因为总处在这种时刻准备着的心态,所以那根弦就下不来,长期下去你觉得很累。不是身体上的累,是心理上的,所以这就是你的压力。

  我们的行业是服务行业,餐饮和按脚都是服务行业,你的目的是搞定客户,不管你做到多高的职位,你还是乙方,所以你要不断的把你的客户弄得很舒服。这就是我们这个服务行业的特性,你要把你服务对象做得很舒服,他才愿意给你掏钱。所以我们看到很光鲜,但没有改变本质,就是搞客户。有些同学就天生不喜欢搞客户,凭什么我要低三下四求你的,但没办法,这也是一个成本。

  所以你把这些东西全都纳入进来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行业性价比位置高。这个东西挣的是很多,但好像平均到你的单位工作时间上,其实跟其他行业没有太大差别,我挣的比别人多,是因为我比他们累。所以如果不是你对一个行业很热爱,你是坚持不了的。当然你也可以将其当做一个跳板,进入到别的行业。所以如果你要进军的话,你要很喜欢这个行业,它的好和坏你都要了解。

  第二,这个金融行业很大,有银行、保险、券商、基金、信托,很多很多。这个行业里面,每个公司有各种岗位、前台、后台,做分析、营销、交易的,都有。这个行业怎么回事?哪个行业、哪个岗位是你想要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男怕入错行,你入错一个小行,你也很难受。所以我觉得一定要了解,知道这个行当怎么回事,然后去选。
 

     标准是第一选行业,第二选公司,第三选岗位。

  如果行业是好的,有几个选择,这个行业好,但是公司和岗位都不是特别理想,那我认为也应该先选择行业,你得先入行。入了行之后,你再去慢慢的调整到你自己向往的公司、向往的岗位上去。为什么?因为入了这个行你就发现在这个行业里面建立你自己的比较优势。如果你不是入到这个行里面,发展到另外一个方向,以后你再想转行,越往后越难,而且转行的成本很大,还是找到你的偏好,沿着偏好去找,所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我前面讲的,你要能够达到这个行业的要求。行业要求只有两点,第一,聪明。聪明怎么看呢?就是看你的分数,很多时候我们毕业了就看分数。但是因为这个行业里面都是聪明人,所以聪明其实不算优势,聪明只是基本的要求,不聪明是硬伤,聪明是基本要素。所以在聪明之上,真正决定每个人的高低的是你的投入,大家都很聪明,200多的智商,这种情况大家都很聪明,不聪明是硬伤,那么谁最后的成就更高呢?其实就取决于你的投入,我每天比别人学多两个小时,我和他一样聪明,那在半年或者一年后,我的成绩就是比他成绩高,所以这个勤奋度是我们这个行业非常看重的东西。我挑的人就看两点。

  第一是看成绩单。我还会问他宏观模型之类的,去检验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除了分数,你是不是记住了,通过这个方面我会去体察你的聪明程度和对学习的掌握程度。

  第二,我会通过我的语言来逐步了解你的投入程度和勤奋程度。我记得面试过一个成绩很好的同学,我问他平时干什么,有什么业余爱好,他说我平时没什么爱好,平时喜欢睡觉,然后我每次考试的时候都是考前四五天突击一下,成绩都挺不错的,这个同学讲到这个地方,我已经把他给淘汰掉了。那是因为你不勤奋。所以其实我们需要的是勤奋的聪明,如果你不勤奋,你觉得可以通过面试技巧去装,但你不要忘了面试的都是老师,几句话就把你套出来了。

  最后,如果你有实习经历,我觉得可能会更好一些,会增加你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但这不是绝对的。但是你要怎么去利用实习,要把这个实习当成是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的的窗口,是辨别的方式。把这个实习当成是了解这个行业对一些基本要求的方法,把这个实习当成是展示自己的一个机会,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实习。然后你如果平时的学习很努力,你又是非常聪明的小孩子,非常投入在你的功课上,考的成绩不错。当你把这些都做好之后,剩下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你把你自己能做好的做好,你要相信的是当你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时,你得到好的随机结果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这就是我给大家讲的东西,结合经济学,结合我们金融行业的一些特性,来给大家讲的。

  最后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