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该做什么?

第一份工作做什么不重要,如何把第一份工作做好,变成对自己尽快融入社会,尽快变得脚踏实地是最重要的。
-- 当下许多国内的年轻人热衷于学习经济和金融专业,有不少人即使不是学习这些专业,毕业时也梦想找到一份金融领域的工作。对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您有什么建议?

你这个问题说得挺巧合,最近我见到了久别的外甥,他今年从美国东海岸的一所著名大学毕业了。他学的是“精算”专业,正在等待面试公司的录用通知。他对第一份工作的理想描述是:白领、在有名气的公司、高档次的办公楼里,做与保险业务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我一位朋友的孩子刚从伦敦的一所商学院获得MBA学位,告诉我在找她最理想的工作—金融分析师。

无论是自己的外甥还是朋友的女儿,我都给他们泼了不少冷水。不是我对金融工作有偏见,而是对他们的择业原因不认同。追求高薪的行业职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个高薪的背后有两个难以启齿的尴尬:这类工作的高周转率(平均员工年流失率在30%以上)、每小时的薪酬低于制造业的一般管理岗位(在考虑无法精准计算临时加班和超负荷工作量之后)。无疑,这是一份典型的“青春饭”。另外,许多年轻人为了寻求一份体面的、知名金融机构的工作,还不惜牺牲大量的时间去考各类证书(CFA最为典型),天真地认为“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定会找到理想的金融岗位。考证书当然是好事,应当鼓励,事实上CFA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他们忘记了一个恐怖的事实: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世界知名的金融机构,从高盛到美林,无论是本科生还是MBA毕业生的招聘,大都限定在全球最顶级的7到10所大学之内,之外的大学偶尔也录用一些人才,但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根本没法预期。当然这些机构不会公开承认,他们这种对名校的偏爱甚至偏见,看看你周围的那些成功进入这些机构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答案就清楚了。还有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也是大多数年轻毕业生忽视了的:大的投资银行、精品投行(boutique investment firms)、对冲基金、私募基金、风投公司等,是一个极为“小众”的行业,粗略估算下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每年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在几到两万人以内。因此,对于广大的毕业生来讲,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你选择了在一个比考入北大、清华概率还小的行业内拼杀,可想而知你的择业选择是一个多么极端的决定。

我当然不是说年轻人不应该去做金融,事实上优秀的年轻人恰恰是华尔街的主力。在华尔街的战场上,年轻人通常是做数据分析、项目执行(execution),因为做客户关系、签下生意(deal-making)只有中年以上的“老投行”或“高手”玩得了。一个项目可以养活几个到几十个做项目执行的年轻人。即将毕业的年轻人,要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比如自己是否愿意忍辱负重(被项目经理吼来吼去)、愿意做拼命三郎(不计较超时工作)、愿意牺牲青春的快乐节奏(交男女朋友可能被不规律的出差和加班影响)、愿意在竞争气氛中生存(大多数人在一年到两年末时会被绩效考评踢出局),等等。最后,还得问问自己,你对分析那些数据有多少来自于天性的爱好,有多少是来自于同学朋友的择业攀比,甚至是满足父母的“愚昧无知的爱”?

我对外甥的建议是,如果你真的对金融工作有兴趣,可以在金融行业里找工作,但是不要把自己限定在数据分析、金融分析师等岗位。

第一份工作为什么不去做销售?他说,销售很难做出成绩,平日很辛苦。我问他,你觉得公司里最重要的岗位是什么?他说是战略规划。听了之后我差点笑出声来,我说是销售,因为当公司的项目、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公司可能连工资都发不出来。我又问他,你觉得你面试的这家公司的总裁最大工作是什么?他犹豫了,我告诉他是销售。每家公司的一把手,大到IBM、通用电气的CEO,小到胡同口卖冰淇淋的老太太,他们的第一要务就是销售。尽管通用电气董事长伊梅尔特的名片上没有写着是销售员,但他是整个通用电气集团最大的销售员。他可以把项目卖给上至国家总统,下至业务合作伙伴。英文中对“公司”的一种定义就是—“Nothing actually happens to a company until someone sells something!”销售对年轻人来说是个最锻炼人的工作,它要求你必须落地、接触客户、接触市场、尽快抛弃书生气、抛掉“面子”!它让你品尝挫折和失败,让你学会战略思维如何打动客户,它让你在事业早期认识商业活动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沟通技能。可以说,很难有其它工作像销售这样锻炼一个年轻人。我提醒外甥,做三年销售后,如果你能开始为公司每年带来几百万美元的销售合同,又能发挥你所学的“精算”专业做数据分析,你敢想象你的前途吗?你将是公司的独特人才,和其他只会做数据分析的“白领”同学就拉开了差距。

其实,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个人兴趣和就业现实可能是矛盾的。你的兴趣会随着年龄在发生变化,你自认为的兴趣不一定是你真正的兴趣。中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年轻人的择业兴趣从科研、电子工程到生物医药,从国际贸易到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从创业到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很难真正代表了个人真实的职业发展兴趣或激情所在。今天的中国就业市场也染上了“浮躁病”。每年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有一半以上的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许多企业又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人才的供需双方存在严重扭曲,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仍旧在全球最高的行列,抛开教育政策和教育质量的考虑,毕业生自身和他们的父母对第一份工作的认识应当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以我之见,第一份工作做什么不重要,如何把第一份工作做好,变成对自己尽快融入社会,尽快变得脚踏实地是最重要的。许多年轻人被“面子”害死了,过于强调第一份工作的体面。比尔·盖茨曾经告诫年轻人,世界不会在意你是否体面(或有尊严),这个世界期望的是你确实能做出点样子来的时候,再自我感觉良好。在金融领域,彭博公司创始人、原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学停车场帮人泊车,嘉信理财董事长查尔斯·施瓦布的第一份工作是采摘和销售核桃,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经在麦当劳工作。

前面提到许多投资银行对名牌大学的偏爱,但是事情也不一定如此片面,更不应当成为你退缩的借口。执掌了40年高盛CEO位置的西德尼·温伯格(Sidney Weinberg)是高盛历史上贡献最大、任职一把手时间最长的金融家,有人把他称作是“华尔街先生”。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温伯格并没有像其他高盛的员工那样,拥有哈佛大学或耶鲁大学的名牌学位,他事实上13岁就中学辍学了。为了能进入华尔街工作,他面试的时候告诉当时的高盛主管保罗·萨克斯(Paul Sachs,高盛公司家族创始人的孙子),他对工作没有要求,什么岗位都可以。结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高盛的保安助理(janitor assistant),每周3美元的工资,负责为高盛的合伙人每天擦鞋子和帽子。由于温伯格表现出色,后来被提拔到公司的邮件收发室工作,全面负责内部邮件往各办公室发送、收集文件传送等。为了提升温伯格的写作水平,高盛把他送到布鲁克林的一所社区商学院学习。这位从来没有就读任何名校,没有任何MBA学位的年轻人于1927年成为高盛合伙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路升为高盛的一把手,直到77岁去世。温伯格为高盛扭转了数次危机,开发了从福特汽车到通用电气集团这些巨无霸的大客户。

如今挤破脑袋想进入高盛这样的金融机构的年轻人很多,但像温伯格这样愿意牺牲眼前利益,愿意从最低下的工作做起的人可能不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起点,是个磨芬自己、改变自己的关键一步,绝不是衡量你是否成功的光环。如果你对金融领域有着真实的梦想,那么你需要持续学习、持续努力,因为这是一个竞争惨烈、创新不断的领域。在高度竞争的行业里,创新是重要的手段,而与时俱进、跟上创新的步伐是一种毅力的较量,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