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在华外企怎么了?

缘起:我在北京的一家知名外企工作九年了,去年开始公司就经常裁员或一些部门搬离中国。最近又听说好几家国外大公司也要裁员,我为自己的去向担心,也急于知道我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
 

    见解:你说的话题刚好《财富》杂志最近也有报道,谈到了目前跨国企业在华的一些“遭遇”。我不赞同把目前外企在华的利润下滑、裁员增加等归罪到中国政府的外资政策改变上,相反,我觉得外资企业恰恰应当反省自己在华的发展战略、用人机制等,以谋求更进一步的参与到新形势下的中国经济成长中。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你需要客观看待在华外企今天面临的挑战。有一种观点说外企撤离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有点太过片面。即使今天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下降到6%、5%,就全球范围来看它仍然是“高速增长”的国家。对于那些长期依靠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作为核心战略的跨国公司,这几年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和员工社会福利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是重要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把创新本地化、产品研发本地化的外企,这些负面影响则不大。对于后者,中国仍然是投资战略重地。
 

    博世(中国)投资总裁陈玉东认为,博世不是把中国当作低成本的制造基地,而是作为全球市场的布局。作为大型技术与服务供应商,博世去年在华的销售额达412亿元,增长18%。在外资聚集的福建,也未出现外资大规模撤离的现象。福建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1至8月,福建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90项,同比增长26.6%;实际到资50.6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他多个省区市的外资主管部门反映,引用外资均为正增长。如果仔细研究这些没有撤离、甚至追加投资的外国企业,大多是在战略上能够和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发展、新的创新机遇、新的产业结构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把国外母公司的产品拿来复制和在中国销售。这样的战略转变也使得许多跨国公司不会单纯是本地人员招聘的增量,而是强调人才质量和管理梯队培养。
 

    然而,在吸引中国本地人才方面,在华外企的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是外企提供的薪酬待遇已经和中国企业的差距大幅缩小,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中国企业的薪酬结构和水准甚至超过了外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能进入一家外企工作,相对于当时的国民收入平均水平,那是一个质的飞跃。然而今天除了个别行业,大多数人进入外企工作在待遇上已经很少会有这种“飞跃”的感觉。不仅如此,对独生子女来说,薪酬待遇已经不是压力,父母可以支撑他们一段没有工作的日子。第二,过去外资企业是年轻人通向世界的大门,加入外企后可以得到海外培训、实习、差旅的机会,可以实现走出国门看一看的梦想。今天世界遍地充满了中国游客,走出去已经成为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外面的世界不再神秘,外面的世界不再贵得不可触及。第三,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年轻人对世界的认识,这个世界所有的新闻都可以在24小时内、甚至即时获得,跨国公司的好消息和坏消息都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令人费解。第四,中国年轻人的偶像也变了。扎克伯格(Facebook的创始人)固然受到追捧,但是从史玉柱、马化腾到李彦宏、马云,年轻人看到了更多的发展道路和成长榜样。第五,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到中国创造和服务业崛起的阶段,新的吸引眼球的工作机会是极少数外资企业可以提供的。比如在金融服务和管理咨询业,国际性的外资机构虽然很有吸引力,但是为数实在太少,反倒是大量的本土企业在创建和改变着这些高薪、高品味、高时尚的行业。过去三十年来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多数外资企业是在制造业、传统服务业(比如酒店),显然他们吸引新一代年轻人的魅力无法“与时俱进”。


    如何规划自己成长路径的转变,是我想帮助你的第二个方面。你提到你已经在跨国公司工作九年了,对你接下来的转变我还是有些担心的。我的朋友有在外企做过高管、中层经理和技术骨干的,常见的一类错误就是自己戴着外企的眼镜看待中国本土企业。糟糕的是,许多情况下,在外企工作久了的人意识不到自己戴着这副“眼镜”。中国本土企业,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开始和西方的管理理论接轨只有近二三十年的时间。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方面经历了几个循环,从早期的崇尚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到后来“中国特色”再到后来融合“国学”、“民族的”思想到今天的管理中去,应当说大多数本土企业已经不再盲目套用跨国公司的经验。因此,当你戴着外企的眼镜去审视本土公司和你的本土老板的时候,你肯定感到水土不服。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从外企转去国内本土企业发展,至少前六个月,你应当全身心投入到你的工作中去,而不是一边工作一边琢磨你的不适应或公司哪里有毛病。全身心投入六个月去感受公司文化的深层次不同;全身心投入六个月在工作中感受同事们的互动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全身心投入六个月在理解公司创造客户价值的模式。忘掉外企挂在嘴边的“流程”、“制度”、“团队”之类的陈词滥调,多思考如何在你的岗位上为公司创造价值。多数在华外资企业对人才的使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讲究岗位职责,讲究工作流程;那是因为这些外资企业最核心的部门,比如产品研发、全球市场开放策略都没有根植在国内,在国内的多数岗位靠“流程驱动”足已。本土公司则不同,从财务、产品、市场、制造、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在本地,对创业者精神、创造者精神的要求远远高于外企。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本土企业也为真正的人才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其实,你的外资企业经历对中国本土公司是有很大价值的,相应地,你的发展空间也是更大的。今年10月,美国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联合荷比卢商会、德国商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共同发布了《2014中国创新调查》报告。今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5%的外资企业受访者表示,中国竞争对手的创新实力与其相当或更强。这个数据虽然与去年的结果(64%)基本相当,但是依然令外资跨国公司的高管感到吃惊。外资企业认为,中国企业不仅产品创新表现出众,而且在服务、供应链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发起了更大的挑战。中国的创新体系生机勃勃,全球都是其创新乐土。在今年有关创新战略的调查中,中国企业更多地选择了“技术推动者”战略。相关数据表明,中国企业正在大力投资开发先进技术。除此之外,它们还尽可能贴近客户,并勇于接受中国创新模式的风险。相比外资企业在华创新,中国企业更为重视全球化创新。31%的中国企业高管表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把创新放在公司战略议题的第一位,而外资企业为21%。这可能反映了中国企业高管内心深处的想法,即通过创新在全球各大市场取得成功。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将进一步提高创新门槛,比如凭借创新来拓展新的细分市场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