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高工资的正面效应



当前经济下滑,社会一个普遍的指责是,中国劳动力红利的消失是重要的原因。更简单地说就是,劳动力工资涨了,所以企业就没法赚钱。这样的分析如果按传统的经济模式理解完全是正确的。

过去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低成本劳动力的几乎无限供给。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劳动力工资能永远低下去吗?以至于老板们只要圈一片地,进几台设备,再加上工资极其低廉的劳动力,就可以开办企业赚钱了。实际上,这种日子已经过去,中国劳动力工资的上涨早在2002年之后就已经开始了,这是由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我国现在每年劳动力下降300万左右,而户均家庭的出生率也长期只在1.5左右,在这种供求关系的基础上,劳动力的工资当然必然上涨。所以,如果企业家还想着继续依靠劳动力红利来办企业,那还是趁早关门为上策。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工资的上涨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当下似乎主流的观点认为这当然是一件坏事,因为没有了低工资,就没有了产品的竞争优势。然而,我们可以看看这个世界,无论是强大的国家,还是有竞争力的企业,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劳动力的工资高。可见得,工资的上涨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件大好事。如此判断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越是工资高的企业越有竞争力呢?

我和张诚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论文用的数据是2015中国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成果,基于对不同企业的详细数据计量分析,证明企业内部的工资差距对产品质量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也就是说,当企业不同岗位的人员工资差距在8倍左右时,这类企业的产品质量更好(当然工资差距超过8倍以后,质量则呈现下降趋势)。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实际上很容易解释,即产品质量主要还是靠人做出来的。大家都认为工匠非常重要,但要知道,“工匠”是要靠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炼成的。如果一个工匠的工资非常低,他能够把技能真正地发挥出来吗?一旦没有好的技能,又怎么会有好的产品质量?因而,企业要想得到好的质量,就需要给工匠们以高工资激励,进而让他们做出好的产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工匠的工资拿得高,也会对那些技能低的非工匠们形成示范效应,激励这些人竞相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获得工匠的高工资。如此一来,工资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激励,促使劳动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进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实际上,这篇论文解释了上面所提到的国际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拿着高工资,他们有能力投资人力资本,而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又有助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最终通过高质量的产品获得高额的利润,这就是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基于工资角度的解释,也是这些国家为何会有高质量产品的原因所在。

如果从工资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产品质量,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中国的产品质量水平目前整体上比较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预期中国产品质量未来的整体水平一定会加快提高,重要的原因也就是来自于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如果你将劳动力工资当作成本来看,那一定会对目前劳动力工资的上涨惊慌失措;如果你将劳动力的高工资当成人力资本的投资来看,那你则会对工资的上涨欣然接受。因为,工资是对劳动力的最好激励,有了高工资,劳动者不仅仅是能投资自己的人力资本,而且还会有更好的内在自觉去生产更好的产品质量。

实际上,老福特在上世纪初就掌握了工资这一奥秘,虽然当时福特汽车雇佣工人的工资高于同行业的1-2倍,而福特汽车的劳动生产率却也是同行业中最高的。其诀窍就在于老福特给出的高工资,让工人非常珍惜所在的岗位,如此就减少了企业管理工人的成本,同时也让工人拥有了更高的生产积极性。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结论中国质量缺乏有效的激励。

从供给侧来说,作为生产要素的工人工资低,就不可能有能力投资自身的人力资本,就没有好的劳动力技能来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同时,工资太低也可能导致巨大的道德风险,也就是在工作中的偷懒,从而增加企业的监督成本,更甚至形成一种负激励的恶性循环。

从需求侧来说,消费者给的价格太低,也使企业不能实现优质优价,高质量的供给总是被买方将价格压得和低质量的产品一样,逼得企业只好放弃生产高质量产品而去生产劣质产品。市场中大量的劣币驱逐良币,引导企业只好走低质低价的商业模式。

当然,高工资并不是绝对的,一是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二是取决于高工资的投入产出。高工资并不等于养懒人,也绝对不是没有产出的单向投入。

中国质量要走向高水平,就必须要有高激励,而这其中重要的激励手段之一就是劳动力工资的提高。因而,中国目前进入到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的通道,只是低质量的原有经济增长方式被抛弃,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时代正在到来。

(编辑:姜迎;作者系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