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沈博阳: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

LinkedIn领英在北京大学启动了中国常春藤联盟计划,联合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多所国内顶尖高校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领英常春藤校园活动中,LinkedIn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结合自己的职业经验,分享了对年轻人的5个建议,分享了他对“选择与努力”的辩证认识。

今天分享的主题叫做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应该像我一样,出身平凡,但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进而去改变这个社会。我们既不拼爹,也不拼干爹,我们争取在选择和努力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思考怎么样做的更好。

在人生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很多选择和努力之间的纠结,我应该算是一个十足的70后,1992年上大学,1996年大学毕业,但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当年在我们大学毕业时面临的那些困扰和选择,其实和大家非常类似。

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尽快获得成功?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才更适合我?在未来的兴趣和本专业之间,怎么样做选择?或者还有更实际的一些问题,毕业以后是应该去更早成家立业,还是要等到所谓事业有成再去考虑这个问题?

和我们当年相比,你们可能面临唯一一个不一样的问题,就是说我到底需不需要去创业。1996年大家唯一的选择就是留学还是在国内工作,没有创业这个问题。如今,你们可能面临更多机会。

正是因为有这些困扰、这些问题,我今天鼓起勇气走进中国最顶尖的学府,和思想最活跃的你们来进行交流。

我今天的分享主要是基于之前我写过的一篇文章《给年轻人的三个分享》,再加上两条最近的感悟,总的来讲应该是五条分享。

1厚积薄发,时刻保持自信

现在是LinkedIn的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用某些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我取得了一些成功。当然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我的职业生涯才刚刚渐入佳境。说我成功的人,只会用现在的高度来衡量:不到41岁做到现在的位置。但是,如果把我的职业生涯拉成一条曲线来看,这是一条经历了非常长时间平缓上升甚至停滞的曲线,最近的四五年才开始加速地上升。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让同事按照我LinkedIn档案上的信息给我画了一条横向的时间轴。这就是我过往20多年求学和工作的曲线。我的三个分享,都是围绕着这条曲线展开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2005年加入Google的时候,我已经32岁了。那时候,我还只是一名工程师。某种意义上讲,我的职业发展是经历了一个非常长的积累过程的。我92年到96年在南开大学读书。用传统的眼光看,我应该不能被视为一名好学生:没获得过一次奖学金,没有当过学生会干部,也没有什么徒步旅行、跑马拉松的壮举。但是,我的大学生活还是非常充实的。谈过恋爱,做过生意,拿了两个学士学位,考了托福和GRE,在本科一毕业的时候,就非常幸运的拿到了UCLA的奖学金,出国留学。总结一下,我没有随大流去做一些事情,但是,我没有虚度时间,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我时刻保持自信。

到了美国之后,我受到的冲击和改变是非常大的。大学四年混沌之后,第一次,我感觉到了对学习的兴趣,发自内心地开始喜欢读书,喜欢学习。后来总结了一下,可能是因为美国的教科书都比较贵,动不动100多美金一本,所以舍不得不读。当然这是玩笑。可能更多的是孤身一人在美国的压力,给了自己很多动力。另外就是那种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很容易被感染。

因为中间转了一次专业,拿到硕士学位的时候,我已经27岁了。27岁才开始开始工作,和那些21岁、22岁就开始工作的美国人比起来,在起跑线上已经落后很多了。后来,一直在几家公司,踏踏实实地编程序,严谨地钻研技术,一干就是很多年,标准的美国码农,离所谓的成功还差的很远很远。

后来回到中国,转换轨道做商务。再后来从Google跳出来,创业做糯米网。从之前最多管理不到十个人,到一下子管理2500多人,到现在,成为世界顶尖科技企业的高管,一下子渐入佳境。

回顾起来,之前很多看似平凡的努力,都是一个积聚能量和准备的过程,都是一个厚积的过程,缺一不可:

做化学研究的背景,让我懂得了科学的那份严谨;工程师的背景,让我养成了逻辑思维的习惯;管理系的学习,让我在很早很早就种下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种子;美国孤身一人的经历,让我增加了很多抗压的能力;早期语言的障碍、对美国文化融入的困难,让我对现在的状态、现在的生活更加珍惜;商务BD的工作,让我对于商业世界的认知,对于业界人脉的积累,对于人与人的沟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创业辛苦的四年,更是对自己的管理带宽,对自己的坚韧,对自己的气度,对自己对人的把控上升到了一个高度;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经历,正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做了一个铺垫。

每个人的求学和职业生涯,都会有一些高高低低,有些人比较幸运,成名很早;有些人可能没有这么幸运,比如我,会经历一个非常长的发展期。这些都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保持自信,坚信自己的能力和未来。

2不要迷茫,把握好当下



曾经有位年轻的下属,在他辞职出国留学之前,找我谈心。他和我说:D哥,我很迷茫。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觉得没意思,打开社交媒体,都是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社会充满了负能量。他对自己的前途也很迷茫,到底自己适合做什么,想不明白。工作几年后选择出国留学,也是一种逃避。他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解药。

我想了想,对他说:首先,这个社会没有这么不堪。如果我们认真去看,社会上还是有着更多的正能量,还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其次,忧国忧民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些都不能为我们所左右。对于你,对于你这样的年轻人,最重要的不是看未来的10年,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当下。当你迷茫发呆的时候,捧起一本书来。发呆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读书是在增长知识。

我个人的经历也是如此。当年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就是22岁孤身一人来到洛杉矶。英语不够好,长得不够帅,没有爹可以拼,没有绿卡,我也曾经迷茫过。后来工作以后,也会经常迷茫。但是,现在回过头去看,良好的读书习惯,给了我很多的能量。我记得在美国念书的头三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谈过恋爱。一周工作6天,只有周日一天休息。休息的时候做什么呢?是去学校附近一家和星巴克开在一起的书店。在那里,一杯咖啡,几本书,一待就是一个下午。看书就是我的休息。至少那个时候觉得特别踏实,觉得没有虚度时光。

我这里要分享的不是读书,而是把握好当下的这种态度。你可以看不懂未来,你可以彷徨,但是与其迷茫,不如把握好当下,过充实。这样一定会有惊喜在未来等着你。

3把握好人生中的几次重大的决定
 

人生中更多的是平凡和积淀。我见过一些计划性非常强的人,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得完美无缺。但其实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和我一样,大部分时间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非常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人生中几次重大的决定。上帝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机会或早或晚都是类似的,关键是你能够做好准备,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或主动或被动,把握好,抓住它。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人生中的几次重大的决定。

1)去美国

在大三之前,我根本没有想过去美国。那时候出国还没有这么热,尤其是本科毕业出国。我在大学,又不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英语也一般。大三那年,我父亲去美国考察,回来以后描述了美国的种种,一下子就激起了我想去美国念书的欲望。就是那么一个点。记得大三那年的寒假,整一个假期,除了年三十和初一两天,都是在宿舍里一个人度过的。念英语,练听力,结果把握住了机会,TOFEL和GRE考得都可以,顺利地出去了。

2)换专业

一开始在UCLA环境化学专业学习。导师年纪50多岁,很慈祥,对我非常好。给了我奖学金,而且让我直接读博士。我在学术上进步得很快。成绩很好,实验进展也非常顺利。两年就已经发表了两三篇学术论文,并通过了博士候选人的考试。按照那个速度,我在27岁左右,就能成为博士,然后就是博士后,教授……一条看似很顺利的路在等着我。

但是,我慢慢地发现做学问似乎不是我想要的:拿更多的经费,招更多的学生,写更多的论文,拿更多的经费,周而复始。

我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很长时间泡在四通利方的BBS上,成为了出国留学论坛的版主。后来又自学搭建了一个网站,专门为想出国的学生提供资讯和帮助。于是我开始旁听了几堂计算机系的课。后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换专业。

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一方面是对导师的可以说是背叛,一方面是对博士的放弃,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名字后面如果能加上博士两个字会非常的骄傲,另一方面也是放弃了全额奖学金,生活会非常的拮据。还清楚的记得,当我提出离开的时候,导师对我说:你再仔细想想,你不知道你在学术的道路上有多大的潜力啊。你可以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先拿到博士再做决定。还清楚的记得,我离开实验室的那一天,导师苍白的头发和失望的眼神,他和我说:祝你早日实现你硅谷百万富翁的梦想。直到今天,我还是没有勇气再次面对他。

3)加入Google

在两家规模比较小的创业公司做了四年编程之后,我选择了加入一家大公司去让自己有更多的成长:雅虎Overture。加入雅虎后不久,有一天,发现同事们都聚在一起,谈论一个产品,原来是Google上线了Gmail。居然在线邮箱可以做的这么炫,容量可以这么大。后来,又有一次类似的经历,是Google上线了地图。这两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居然有这么一家如此创新、如此牛的公司。我觉得我是很不错的工程师,如何证明自己很强?加入Google!

当然,还有一个想要加入Google的原因,就是我看到了自己在美国的天花板,我想要回国发展,做一件更大的事情。当时,雅虎已经进入了中国而且发展得不好,没有回中国的机会了。可是Google还没有进中国,还有机会。于是,就开始了艰苦的面试,终于如愿以偿在2005年搬到了硅谷,加入了Google。现在看来,这是很正确的一个决定。我加入后几个月,开复就宣布加入了Google,于是我很快就加入了落地团队(landing team),回到了中国。

4)加入千橡集团,创业糯米网

很快在Google做了将近5年的时间,对中国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觉得是变化的时候了。那时候有两条路,一是独立创业,二是加入一家本土公司。独立创业很快就被否决了,主要的原因在于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加入本土公司,腾讯、百度这样的大公司和Google没有本质的区别。我要去一家更加本土的公司。

那时候人人网做得很火。于是主动通过朋友引荐,和陈一舟聊了一次,感觉不错:千橡不大不小的规模,会有更多的空间;千橡有很多资金承诺我进去之后,会允许我内部创业。于是工资都没谈,就加入了千橡并很快开始创立糯米网。现在想起来,是被忽悠了,当然这是玩笑话。那时候,我Google很多同事都在考虑其他机会,但是,他们看的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少于150万年薪不谈,少于100人团队不谈……我那时候根本没有想这些。我想的更多的是发展的潜力和未来的空间。工资方面,不算Google给的优厚的股票,单单是现金部分,就足足减了一半。

现在回想起来,做糯米网的四年,是我成长最快的四年,管理带宽的提升,创业的经验,对于中国互联网的了解,这些这些,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5)加入LinkedIn

把糯米公司卖给百度之后,又到了一个重要决定的关口。是继续做下去,克服眼前的困难,把糯米网在百度体系下做大做强?还是选择独立创业,再干一件大事?还是其他的选择?这时候LinkedIn的机会出现了。

我和LinkedIn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具体我为什么加入LinkedIn,原因很多。现在只想讲一个原因。在我职业发展的这个阶段,单纯财务的成功已经不能有很大的满足感了,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产生更大的影响。在个人取得成功的同时,为社会为年轻人做一些事,产生一些影响力。这就是LinkedIn这个机会最最吸引我的地方。

我们都去过很多跨国公司在亚太的总部,管理层里面,有很多日本人、印度人、新加坡人、美国人,但是中国人并不多。是我们没有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有非常多的优秀的职场人士,我们有非常多聪明的年轻人。我们更多的是缺少一个机会,缺少一个国际化的平台。通过我们的努力,成就一代中国职场精英,是我的梦想。

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把握住了,做出了相对正确的决定。人生中真的不需要太多的决定和太多的变化,但是,几次最重大的决定会非常重要。

4能力=心态 X 沟通 X 知识


 

大家讲我们要有一个更好的能力,但究竟什么是能力?能力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个公式是我的一位职业导师提出的,他之前是思科大中华区总裁,叫林正刚,写了一本书叫做《正能量》,这本书我推荐很多年轻人去读,这个社会确实需要非常多的正能量。

他书上讲了一个公式:能力是由“心态”X“沟通”X“知识”构成的。

首先大家可以观察到,它是一个乘积的关系,这中间某个因素如果是零的话,你这个人的能力等于零。或者换句话讲,这个人无论知识有多强,沟通能力有多强,如果你心态非常差,浑身是负能量的话,没有企业欢迎你。所以是第一这是一个乘积的关系。

第二,心态是放在第一位的,比沟通比知识都重要。心态就是做事的正能量,你在企业里看过这么多员工,以前糯米网最多的时候是2500个员工,把好的员工和坏的员工区分开来的,往往不是他的专业能力,而是做事的心态。所以心态排在第一位。

但光有一个好的心态,只能影响你自己,没有把你的东西传递给其他人。所以在一个企业里,沟通变得非常重要,你要有能力把一件事讲清楚,不然的话这个人的综合的能力好不到哪儿去,只能做一些很局限性的工作。

同时,有了最好的知识不够,你要变的能说会道,能影响别人,有了好的沟通还不够,要有一个更好的心态,这三个东西乘在一起,才能决定你的综合能力。

所以这个公式说起来很简单,但有的时候,包括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一些非常有潜力的年轻人,卡在他身上的魔咒就是他的心态不够好,这个东西一般是别人教不来的,只能靠自己去领会。所以给大家总结一下,能力等于心态乘以沟通乘以知识。

5善良、智慧与同理心


 

有一天我在微博里收到一个年轻人的评论,说领英的产品本土化做的太差了,这样这样的功能居然你都做不出来,后半句说,能不能我来?我来加入行不行?

第一眼看出来,这个年轻人非常的聪明,因为他提的几个问题都很到位。但是,他欠缺了一点儿的东西,就是后面这句话——亚马逊CEO说的一句非常棒的话——“善良比聪明更难”。我想他可能不适合我的团队,因为在我眼里,这个人非常聪明,但他还不够善良。
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但更难的其实是说你怎么样做到善良。当然我们这里讲的善良不是一味的善良,而是一种同理心。什么叫做同理心?就是能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

 

比如说刚才的那个例子,当他看到领英中国有这样那样很明显的问题的时候,更聪明更善良的人他会想,领英团队也做了这么多的互联网工作,不会说这么明显的问题他看不到,会不会是暂时有限制导致他不能做?如果他换一个方式去沟通,用更善良更同理心的方式沟通,效果将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送给在座的每一句话,就是善良比聪明更难,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难得糊涂,就是说真的把这个聪明放起来,那个时候你这个人才是真正的智慧。这是这个感悟的前半段。

后半段非常的有意思,是前两天我看到LinkedIn的CEO Jeff Weiner他讲过类似的一句话,跟这句话异曲同工,而且比这句话讲的还完整还完善——“没有同理心的智慧是冷酷无情的,但是没有智慧的同理心也是愚蠢的。”



所以前半段其实跟刚才的道理是很像的,就是我们不单有智慧,更要有同理心的智慧,但是反过来讲,如果这个人光有同理心,一味的同情别人,但没有智慧也是肯定不行的。我希望每一位年轻人,不单要做到非常聪明,也要做到非常的善良,非常的有同理心。以上就是今天我要带给大家的三个分享再加上两个感悟,希望在大家未来面临人生重大决定的时候,能起到一些帮助。谢谢大家!
 

作者:沈博阳(Derek Shen),LinkedIn领英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