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你知道你学到的不仅仅是金融学吗?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了,获奖者是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消息公布后,我在第一财经资讯官微上评论说,看让大师的著作,涉及公司财务、国际金融、企业理论、规制与激励、博弈论、宏观经济学,快把一个金融系本科生课程全部涵盖了,真是经济学界的叶檀,什么都懂。

 
听到这句话后,有听众在后台留言说,你这是高级黑叶檀啊,明明在说叶檀女士不是经济学界的嘛。其实我真没有要黑叶女士的意思。叶女士知名度很高,据说还进过中南海。但凭心而论,叶檀女士确实应该是财经评论界的,而不是经济学界。这甚至不是道和术的差别,而是道和艺的差别。如何理解?经济学,机构研究,以及我们在大众媒体上看到的财经评论有什么区别?你平常看到的财经文章离真正的经济学研究有多远?今天结合一下自己的经历讲几个有趣的故事。

 

 

 

 

 
关于道:道生一
 

 一些国家,中学阶段就会开始接触经济学。但我上大学前,基本不知经济学是何物。我听到的第一个经济学大师(哲学界叫先哲)的名字,是亚当·斯密,就是写《国富论》的那位大拿:我上的第一堂可以称得上专业课的是政治经济学,但那位头顶十分亮光的任课老师告诉我们,他觉得他和经济学有缘,因为他叫“陈国富”。

 

 
据说经济学的始祖是普罗泰戈拉或者色诺芬。但真正意义上经济学的出现,是因为资本主义的诞生。在农业游牧社会,知道怎么让农民安心耕地,知识分子老实当官不造反(儒家),人们不要干坏事,也不要赚钱勤俭节约否则下地狱(天主教),或者不干坏事多赚钱只要勤俭也可以上天堂(基督新教),或者啥也别想了,你这辈子就这样了好好忍受等来世(印度种姓,藏传佛教)……总之,都是关于如何稳定社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当然,当人类开始由农牧时代迈向工商时代,资本主义萌芽之后,一群没事喜欢想事的人就开始捉摸怎么才能让一个社会效率更高,人们过的更好,于是,就有了经济学。
 
所以,第一本真正意义的经济学著作,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个国家如何富裕,就是大家如何多赚钱。
 

像亚当斯密这种从无到有,开创一个学科的人,可以称之为一代祖师,但是祖师爷还不够伟大,因为他思考的是赚钱的事,格调高一点是一个国家如何赚钱(宗教塑造世界观,哲学思考世界观,所以显得更高大上)。祖师爷之后的牛人可以称为宗师,宗师开创的不是学科,而是学派。比如说大家最熟悉,也是全世界经济学启蒙教学主流的凯恩斯学派,以及次主流的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还有非主流的经常失业的奥地利经济学派。

 
 

凯恩斯学派诞生于大萧条之后。这个大萧条震撼了经济学界,对主张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构成了严重挑战,于是凯恩斯提出不应该国家应该干预,怎么干预?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打鸡血,让经济重新运转。这个方法一度确实有效,但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就失效了。怎么打鸡血都不行,于是,便有了货币主义学派:管理一个稳定的货币发行目标就好了,不用那么麻烦。而奥地利经济学派近一百年一直被排除在主流之外,因为他告诉大家,政府什么都不用管,越管越乱,那哪个政府会支持你啊?

 

 
诺贝尔奖是学术领域最权威的,获奖者必须有开创性。而开创性有两种,一个是开创一个学派或者时代,另一个就是在这个学派上,寻求一些局部创新。创新很难,就像那句关于道的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的过程是最难的。亚当斯密是道,而且是道中之道,凯恩斯也是道,而他们的门徒,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那一。但因为他们离道很近,所以,暂且都可以归到“道”里。
 
 
 

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宏观经济学老师是邹恒甫的学生龚六堂,早期学的数学。龚老师思维之敏捷,让我自叹弗如。他的课基本只有数学公式,板书飞快,开头我还能勉强跟上,到后来就在梦游般记笔记了。很遗憾那堂课的内容我现在基本快忘光了,现在只记得貌似有lucas 各种模型,加各种奇奇怪怪的希腊字母参数得出不同的结果,还有就是对龚老师智商的各种崇拜。另外,就是有一句话印象深刻:

 

 
有一天,龚老师讲起他在美国求学的经历。说,他实在不理解,那些学生毕业后,怎么要去华尔街,不在学校当老师。当时同学们一片哗然,华尔街,多高大上啊,阿曼尼,四季酒店,迈巴赫,仿佛这些标签一下袭来。后来他补充道,其实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人应该去学哲学,次等聪明的,去学数学,再次等,学物理学,连物理学学不了,那就学经济学,当然,经济学也学不了,那就学金融学。
 
当时同学们都安静了,作为也算是国内比较好的金融学院的学生,听到这句话,不知作甚感想,这不是在赤裸裸的鄙视我们的智商吗?你可以说我不勤奋,但不能贬低我们的智商。不过想起自己连板书都跟不上龚老师的份上,只好认输:他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这几年,因为兴趣,开始学一些其他学科有趣的知识,为了自我解答疑惑,开始看一些哲学书籍。慢慢才能体会,龚老师是对的。在他眼里,华尔街只能称之为一种高级的谋生方式,最聪明的人,应该去研究世界奥义。而对我来说,在这些伟大的甚至在旁人看起来有些疯癫的人面前,自己,只能在他们开创的道路上,试图沾染些智慧的气息,如果能做到这点,已经是很庆幸和骄傲的事。所谓懂得越多,越发感到自己的无知,何况,现在很多还只是一知半解,还谈不上那个“懂”字。

 

 
 
二生三:机构研究
 

读书的时候,一次梁红女士来校讲课。当时一个同学提问,学术研究和机构研究的区别在哪里。梁红女士说(个人认为梁红女士是国内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的人),学术研究你是要有理论的,有时候还要有创新,不能抄袭(当然,这是严谨的学术态度),机构研究嘛,你把那些经济学发表的报告可以随便拿来用,套用下数据解释一下现实情况就可以了。当时想,怎么感觉机构研究很Low的感觉。

 

 现在想来,梁红女士还是很坦诚的。我拿着我的毕业论文以及吃苦耐劳的实习经历,毕业后应聘到国内一家比较大的机构研究所做研究员。刚做研究员的时候,还是抱着严谨的研究心态。当然,机构研究都是很现实的,现实到你必须对市场做出判断,或者对大到对经济政策,小到对一家公司做出解读。

 

 
但客观评判,机构研究,比起经济学来说,已经是容易很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创新和脑力,很多时候拼的是勤奋,并且要落地到投资标的(股票价格,并购机会等)上。当然,因为机构研究更贴近实际,在物质和金钱上,比高校老师得到的要多。这也是龚六堂老师所说:那些学生为什么要去华尔街,不在学校当老师。为什么?大部分可能是看清楚自己在学术这条路上,很难做出成就,不如成全一下口食之欲,让自己过的体面一些。少部分精英,也可能是虽然学术上有可能做出成绩,但不甘忍受寂寞和贫穷,所以走出象牙塔,成为一些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但是,就算首席经济学家们薪水再高,这份工作与学术基本无关,更不用说触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门。当然,也有一些诺贝尔获奖者们走向了市场,比如说LTCM,堪称投资管理界智商最高的团队,华丽登场又华丽谢幕。

 

所以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要不自己是贵族,比如柏拉图,要么是个富二代,比如维特根斯坦,如果都不是,那就被包养,比如卢梭。当然如今,许多国家的高校和国家研究所,给那些顶级聪明的人提供了较好的经费,可以让他们体面的捉摸些“无用之学”。但培养这些,需要很好的环境及战略眼光,也需要更多聪明、有大格局、耐得住寂寞的人,这些不是简单的钱能砸出来,也更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以尽管中国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诺贝尔学术类奖领奖台,中国本土基本全军覆没。

 

 
三生万物:财经评论
 

 如果说真正的经济学领域是小众的,机构研究领域基本只在金融圈一个相对小圈子里(尽管掌管着中国几十万亿可投资资金,还是个小圈子),财经评论,就更面向大众。从传播学的角度,越面向大众,就要更用大家可接受的语言。比如你让一个普通人去啃lucas的论文,尽管我告诉他这是顶尖的好东西,对他来说会觉得味如嚼蜡。别说lucas论文,让他去看券商报告,我想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最精华、最浓缩的东西,往往让普通人难以接受。所以,要让大众接受,就必须把经济学掺水,加调料,稀释成机构研究报告。把机构研究报告,再掺水,加调料甚至香精,做成大众喜闻乐见的财经评论。这就好比香道界的“香”、“香粉”、和“香水”的区别。
 

 

如果从知名度来说,往往“香水”会远超过“香”。龙涎香有多少人听说过?但香奈儿五号香水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再比如在中国,叶檀的知名度,肯定超过让.梯若尔,甚至超过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当然,肯定超不过马克思)。但是论影响力,我想这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事情,甚至是差许多许多数量级。就像《穿prada的女王》里一个经典桥段。安迪对米兰达说,她看不出这几种腰带颜色有什么不同。米兰达用酷酷的语言,告诉她身上穿的那件蓝绿色的毛衣的颜色,最早是由哪位设计师首先引进的。所以,影响力,很多时候不是简单的知名度或者粉丝数量可以衡量。中国知道凯恩斯的人可能不足1%。但这位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家之一(同时也是位热衷炒股票的英国人),基本影响了近百年来所有国家的经济政策,我们每个生在地球上的人都逃不过。可以说,在这个星球上,你可以不受马克思影响,但除了朝鲜及某些原始部落以外,想不受凯恩斯影响很难。

 

 
所以,如今活跃在财经评论界,最高产、最知名的那些人,理论水平其实参差不齐。有许多民间“经济学家”(肯定也有高手,扫地僧之类),大多数属于一种技艺。简单来说,就是杂耍的能力,胜过真正的实力。其中不乏点击率很高,且很受追捧的财经评论家。但你翻开他们的文章或者观点,却很少有严密逻辑的论证,更不用谈数据的支撑,就算有,很多都是经不起商榷的“断数取义”。但是,一般都会取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加上简单、通俗易懂的论证,绘声绘色甚至耸人听闻的描述,有时候,也会利用爱国主义、民粹主义,吸引大家的支持。这与其说是财经评论,还不如叫财经段子手。
 

当然,经济学需要普及。在中国财富急剧积累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需要财经知识的补充。你让大家都去看经济学论文,或者机构报告是不现实的。必须把这些精华的东西,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菜,端给更多需要的人。但是色香味俱全,不能没有营养,更不能使用地沟油和有害添加剂。所以,如何保持财经评论的色香味,又要有营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上坡难下坡容易,如果在练就了九阳神功后再练其他武功,会容易些。所谓把内力练足,再去考虑招式如何动作优美,如何能被大众接受。如果反过来,有些水袖功夫,哗众取宠,很难作出真正好的作品。

 

 
经济学到机构研究到财经评论:道、术、艺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要前面的问题,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道、术、和艺的差别。道有道的高度,术有术的实用,艺有艺的通俗。能把道、术、和艺都做好的,那堪称大家。但如果做不好,就在各自的领域做到极致,且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经济学界做到原创严谨不抄袭,机构研究做到严谨实用,财经评论做到德艺双馨,则足矣。

 

 
而对我来说,在逐渐离经济学研究越来越远的时候,如有个色艺双馨的称号,也悠然自得。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