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寻找联接——博雅教育的目标

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受过博雅教育的人?今天这样无数学院和大学都把“博雅教育”这个老套的词作为教育宗旨挂在嘴边,这个问题显得再简单不过。从高中生们信箱里塞满了的大学招生的小册子一直到进入大学后的动员大会,这个概念被重复了无数遍。难怪这个概念显得越来越空洞抽象,大学生也逐渐只把它当做学校招生的宣传口号和陈词滥调。然而很多人还和我一样仍然对这个词寄予厚望,并且相信这始终是所有学府最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那么博雅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始终追求它?


当我们谈到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我们并不是指某种政治概念上的自由主义(liberalism),至少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一种热衷于培育自由人格的教育传统。如今liberal——“博雅的,自由的”和liberty——“自由解放”总是伴随着很多争议,作为一个极端的政治概念,它们不是被支持就是被反对。除了耳熟能详的政治口号,我们好像不知道还可以在哪里见到过它们,但它们的确和博雅教育密不可分。Liberal——“有教养的,文理的,自由的“,起源于拉丁文liberalis, 意思是“与自由艺术有关的”, 这个词又来源于另一个拉丁词根“liber”,意为“自由的”。实际上这个词还有更深远的源头,先是古英语的“leodan”意为成长,然后是“leod”也就是“人“。它也和希腊语的“eleutheros”有关,其意为“自由”,接着最终的源头是梵语“rodhati”——“行走生长的人”。自由和成长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博雅教育”的核心。


博雅理教育是建立在这样的价值观上的:它相信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是为实现个人的自由服务的。回到我最初的问题,如果一个受过博雅教育的人是通过博雅教育发掘和施展个人天赋,最终实现个人精神上的自由,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一种能够实现人类自由的教育呢?难的地方就在这。为了在书本课堂和教育体系中体现“自由”和“成长”这样抽象的概念,很多针对教育方针的争论应运而生。我们应该强制要求学生学习美国历史吗?如果要,那这门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应该强制学生学习第二外语吗?要了解实验科学吗?要掌握微积分吗?要以牺牲创造性思维为代价学习枯燥的语法吗(还是反过来)?应该熟读柏拉图,莎士比亚或马克思,达尔文吗?应该要求他们上那些能消除民族或种族偏见的课吗?即使我们都同意自由和成长的重要,但通过什么样的课程设置来实现这些目标仍引起广泛的争议。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讨论教育的时候常常花更多的时间谈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具体的设置,例如什么样的科目才能让年轻人们真正成为受过教育的成年人。


这个问题就更难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拿是一串串的清单来作为答案,这尤其能从E.D. 赫希的《文化遗产》和上千所大学的课程目录里看得出来:必修课的清单,阅读清单,重点清单,上百部二十世纪英文小说列表,等等等等。创作这些清单其实就是博雅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前身就是中世纪的古典教育,那时候一个学生必须学习某些课程才能成为“自由的人”。那时候的“博雅教育”有很明确的要求:总共有七个科目,其中分为三门基础学科和四门高级学科。三学科(trivium)包括文法,逻辑和修辞;四学科(quadrivium)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一个人只有完成这些科目才算是自由人(free man)。这里我们也要留意当时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阶级和性别歧视。享受这些教育的自由人(free men)都是男性贵族。这些知识也成为了用来分辨自由人和非自由人(奴隶和贫农或其他普通老百姓)的准绳。我们现代的博雅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科的范围,容纳了更多有才能的人,同时争取让更多人都有机会能享受到这种为人类自由服务的教育体制。


然而为了试图弄清楚这个教育体制的模样,我们还是得列列清单。我们已不再开办中世纪大学的七门学科,也不再认为学习希腊语或拉丁语就等于受过教育。但我们的确提供了更多其他的课程,并且试图把这些课程和教育方针结合起来以实现所谓的博雅教育。每个学校的教育方针都有可能不同,但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无论他们的课表或学分算法看起来多么复杂,尽管有时候复杂的令人发指,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每学期修够一定的学分,一组基础课,至少一门微积分预备课,一门第二外语;学生必须略懂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接下来就是专业要求的课。


当然,我们早就远离中世纪古典教育的时代了,但我还是担心我们会在这么多要求和标准迷失我们的最终目的——博雅教育。无论这些教务委员会的人怎么精心设计这些课程,我们可能还是不清楚博雅教育体系里的这些标准到底和个人自由有什么联系。


当我们试图解释设置这些标准的原因是,竟感到有点语无伦次。比如说,我熟知的一所学府就列出他们“博雅教育的目标”是:(1)良好的沟通能力;(2)灵活运用多种思维角度;(3对各科知识的一定了解;(4)对至少一个专业的掌握。这明显是只有教务处才用的陈述,我觉得这实际上无法引起任何人的兴趣。


但问题是比起具体描述一个受过类似教育的人应有的品质,把其中的课程要求列出来似乎要简单的多。那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必修课程恐怕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博雅教育,因为在我们列出种种要求的同时,学生们已经某种意义上失去了“自由“。


于是我只好回到我最初的问题,并试着借助清单去解答它(还是清单比较实在)。但我列的不是必修课的清单,而是个人品质的清单:十种来自我敬仰的,并能体现博雅教育价值观的人身上的品质。那么怎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受过博雅教育的人呢?


1.他们懂得倾听

这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但在这个或三心二意或过度忙碌的年代,我认为十分有必要重申一下有教养的人懂得如何倾听他们身边的人和世界。他们很认真的倾听别人说的话。他们能抓住论点,跟随推理,发现谬误,感受隐藏在逻辑或荒谬背后的情感,并最终与产生这些情感的人感同身受。


2.他们阅读并理解


尤其是在这个有无数种阅读方式的世界里,这也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有教养的人能同时欣赏《时代周刊》的头条新闻和其中的艺术,体育,商业,科学,和评论版。他们能同时从《美国学者》、《纽约书评》和《科学美国》、《经济学人》、《国民咨询》(某八卦杂志)、《VOGUE》、和《读者文摘》。他们能同时享受约翰•米尔顿(18世纪英国诗人)和约翰•格里舍姆(美国推理惊悚小说家)的作品。老练的读者看到的远不止文字和语言。他们因看到艺术博物馆里的精品或听到音乐厅里的旋律而感动。他们还看得懂各种各样的体育竞技。他们同时被古典和当代的戏曲电影吸引。他们能从电视里窥见现下的潮流。当他们在森林里,实地或沙漠中漫步,他们能辨识野生动物或分析脚下的土层。他们瞥见远远的农田,并马上分出哪些是豆子哪些是紫苜蓿。他们能告诉你这件艺术品是出自精工之手还是机动车间。他们也晓得畅游因特网。上面列的都是能把眼睛和耳朵调动起来,充分感受人类文明的方式。或许没有人能真的掌握所有这些“阅读”方式,但受过博雅教育的人应该能做到以上的某几种并对剩下的方式总是充满好奇。


3.他们能和所有人交谈

有教养的人会说话。他们会演讲,会问问题,还能逗乐听众。他们能和中途辍学的人或诺贝尔得奖者,小孩或老人,工人或CEO自如地交谈。更重要的是,他们之所以愿意和这些人交谈不是为了谈论自己,而是真心地想要了解他人。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他父亲教会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去发现为啥那个人就这么牛”。我实在是想不到什么能超越这句话的表达了。


4.他们能书写清晰明了和动人心弦的篇章

能说能写同样重要:有教养的人知道怎么码字。我不是在指分析句子和段落,而是怎么样通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心得来教育,说服或感动读者。我把写作比作一种触动,就好比激动的对话所产生的触动。


5.他们能解各种各样的谜题

揭开谜团需要很多技巧,包括对数字的敏感和对电脑的熟悉,还有就是相信任何抽象的现实都能转变成具体的分析。这些是分析师,管理者,工程师和评论家拥有的技巧:一种擅于分解看似复杂的表象,并捋清楚表象的背后与现实的关系的能力。这其中的挑战就在于如何把分解后的“零件”重新组合,嵌入现实。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逐渐且实际地改变我们想要改变的现实。


6.他们不是为了努力而努力,而是为了追寻真理而努力

真正有教养的人热爱学习,但他们更爱智慧。他们会欣赏有力的论证,但不对严密的逻辑常怀于胸。他们明白知识是为意义服务的,于此同时他们努力把这两者结合在日常的对话中。所有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一种能逐渐领悟“为什么努力”的意识。但如果这种意识不是为更远大的志向服务,它就变得无用。


7.他们能做到谦卑,宽容和自我批判

换句话来说,他们能了解和体谅别人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们有足够的智慧和胸怀跳出自己的经验和偏见,并因此欢迎所有异己的观点。这一点正好与博雅教育反对人做井底之蛙,鼓励人拥抱世界的观点遥相呼应:学习另外一种语言,了解世界另一个角落的文化,探索历史长河里的故事。假如没有这些交际,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我们有多大差异,也永远不会知道我们有多么相似。


8.他们会脚踏实地地做事

西赛尔•罗兹(Cecil Rhodes)在谈他设立的罗兹奖学金时说到,他要寻找的是那些能把一生贡献在“与世界做斗争”的年轻人,也就是那些致力于改变当下世界的人。能实实在在的做些什么来影响世界是博雅教育当中最实际最重要的一课。诚然,在这个世界四处都是滥用权力的诱惑,但这并不是我们不去行动,不去影响,不去和世界做斗争的借口。我们就是要学习权力,并最终驾驭它。


9.他们回馈社会

只有团结集体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正面的影响力。受过博雅教育的人很清楚,他们生长社会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自身,因此他们通过帮助别人成功使社会变得繁荣富强。如果我们认同博雅教育是为自由服务的,那么博雅教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意识到只有一个自由的社会才能塑造自由的人。社会和个人相互依存。理想的实现,正确的行使权力,对多样性的热爱,等等都离不开一种相信个人成功实际等于社会成功的理念。


10.他们就像E.M.福斯特在《霍华德庄园》中说的那样:“寻找关联…”

最后,受过博雅教育意味着一个人能发现这个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因此生活的游刃有余。我所描述的每一种品质、倾听、阅读、交谈、写作、解谜、追寻真理了解他人,领导和合作都为了寻找关联。博雅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一个人从中获得力量、智慧、优雅和自由,最终达到世界万物相连相生的境界。


我认为我们应该好好检查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看看我们是否有在成功地教育小孩或年轻人去追求这些品德。我认为我们还要通过检查我们自身和这个社会来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培养和实现这些品德。


我还要附上两条注意事项。第一就是我原来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受过博雅教育的人”其实是很容易误导人的。因为有的人会以为只要上了某些课,攒了一定的学分,或者完成了强制的学习指标就真的等于受过博雅教育了。这还差的远呢!博雅教育从来都不是什么我们能完成的,它并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尽管可能迟钝但也不放弃摸索真理的态度,一种引导我们领悟教育是永远也不会终结的态度。


我的第二条注意事项和个人主义有关。如果你觉得教育就是让个人从教学中获益,这也难怪。我提到的始终品德都来自不同的人人身上。我也说过博雅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培养个人自由——帮助年轻人发现并发挥他们的才干。这些听起来都仿佛印证了教育就是为个人服务的本质。


光这两样就足够误导人了。为个人自由服务的教育当然也是为社会自由服务的,这两者必定相互依存。我所提到的每一样品德都是一种让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自如地运用力量和智慧的方式或技巧。如果我说的没错,所有的品质最终都是为了寻找联系,那我们似乎又碰到一个谬论。在我们追寻自由的同时,我们也被赋予我们自由的社会束缚住了。也就是我们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变成了一种约束。我们追寻自由的同时,已不仅仅是在改变自己,还要改变我们身边的世界。


于是我又不得不回到E.M.福斯特的那两个词“寻找联结”。这是目前为止我所能找到对“什么样的人是受过博雅教育的人”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他们更完美地描述了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强烈的人际关系——爱。我并不是指那些浪漫热情的恋爱,而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核心都强调的爱:不是恋爱,而是博爱(译者:或佛家所说的慈悲)。博雅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并培养个人自由的教育,其核心也是为了宣扬爱。无论我们现在谈学校还是谈自己,我们都牢牢地记住这意味深长的两个词,“寻找关联”。


*博雅教育也称文理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美国教育界的一种通识教育体系。译者选择“博雅”代替一般常见的“文理”是因为文理总是让人想起中国的大文大理,和英语的liberal(自由广博)的联系不够紧密,博雅的发音和liberal比文理要更靠近,意思也显得比文理要宽广。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